更多

    AI 令台灣 PC 工業紅起來

    Lawrence
    Lawrence
    《PCM》創刊編輯, 見證電腦由 Monochrome 到 3D,9.6Kbps 撥號到 5G 無線上網年代,DIY、攝影、影音、手機樣樣啱玩。

    2024 年香港的經濟環境開局雖然差到深不見底,但周邊地區的營商環境,不單是復甦,更迎來新高!台北的 Computex 電腦展, 以往都是廠商雲集的大戰場,經歷過幾年疫情,Computex 無法順利舉行,加上過去幾年科技界的發展重點,都在各種雲端應用之上,電腦硬件的發展方向,一度變得如在沒有終點的高速公路上,只有不斷加速向前衝,但卻失去方向。

    去年 OpenAI 的 ChatGPT 爆紅,一年時間,全世界科技界都抓住方向,不單不同的 AI 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再來就是電腦硬件的配合,去年 NVIDIA 宣布 RTX 40 核心的顯示卡可以用於 AI 加速,不單個人電腦用家受惠,各企業還可以製作大型的 AI 超級電腦,一時間 NVIDIA 就成了 AI 硬件的代名詞,也令到 NVIDIA 的股價颷升,連同 Microsoft 和其他 AI 相關企業,創造了美國股市最高位。

    今年的 Computex,終於能夠全面復甦之餘,因為 AI 應用發展,電腦生產工業的版圖,更得要完全改寫!以往數十年來,電腦生產工業的基地是台灣,但領導這個工業的,完全是「Wintel」陣營,即是搭載 Intel 處理器的 Windows 電腦,也即是 Intel 和 Microsoft 所領導。但今年 Wintel 陣營已不能夠再一統江湖, Microsoft 手上持有 OpenAI 的股權,也可以優先使用來其業務上,打造出 Copilot 智能助理,植入到 Windows 系統、Office 應用上,在市佔率上有先機。今次 Computex 舉行前,Microsoft 高調地連同 7 家電腦品牌推出 Copilot+ PC,這 7 家品牌之中,就包括台灣兩家最大的 PC 生產商 Acer(宏碁)與 Asus(華碩),Copilot+ PC 的定義完全由 Microsoft 主導,主要是電腦能夠具備 AI 模型運算能力,具有足夠的 NPU 神經處理單元,以及達到最低的 16GB RAM 及 256GB 儲存能力的要求。

    X86 再非唯一選擇

    基於 AI 應用大部分都是雲端應用,而非必一定要獨立安裝應用程式,因此也不一定要像以往只能使用 X86 處理器。過去 Microsoft 就曾經推動過使用 ARM64 架構的處理器,推出 Windows 10 或 Windows 11 流動電腦,其好處是更省電和簡化電腦的構造,同時也具有 5G 連線能力,可以無間斷地上網。不過以往 ARM64 平台未能相容於 X86 應用程式,用戶只能安裝 ARM64 專用版本的 Windows 應用程式,如 Microsoft 365 就有提供,但其他 X86 常用的應用程式,特別是 Microsoft 以外的第三方軟件,就未必有 ARM64 版本了,消費者會購買了電腦之後卻未能沿用習慣的軟件而變得苦惱。

    Copilot+ PC 的首批電腦,全部都是使用 Snapdragon X 處理器,換言之也是 ARM64 架構,不過藉着 AI 運算的應用,Copilot+ PC 的應用有不少其實是基於 Web 基礎上執行,不一定只用於 X86 電腦,而功能也不限於文書應用。Copilot+ PC 的 AI 應用當中包括不少是內容生成,從文字處理、翻譯,到 AI 生圖、影片製作,以及 AI 即時字幕,都可以做到。擴大了 Copilot+ PC 的顧客群,當中更包括不少原來是 Mac 機用家,現在藉着 AI 的吸引力,可以「轉會」到 Copilot+ PC。

    不過 Copilot+ PC 也非代表 Microsoft 要放棄 X86,在 Computex 期間,AMD 和 Intel 都發表其內置有 NPU 的新一代 AI 處理器,當中以 AMD 的市場反應較快,預計使用 AMD 的 AI 處理器生產的筆記簿電腦,7 月就會上市。在 AI 大舉進軍應用市場下,現存的 Wintel 個人電腦,庫存會變得甚有壓力,打算換電腦升級的,實在也無必要再追求 13 代、14 代這種每年擠牙膏式升級的處理器升級。除非你是重度 PC 遊戲玩家,否則下一台電腦,都應該以 AI 運算作首要考慮。

    今次 Computex 的一個重點,就是改變了電腦工業平台的角色分配,以往幾十年來由 Wintel 陣營的領導地位,變成由台灣主導的 AI 戰場,NVIDIA 的黄仁勳、AMD 的「蘇媽」蘇姿丰都是台灣人,走上全球最頂尖的科技產業龍頭,今年都有高調到台灣出席 Computex 成為主角。正如黄仁勳在傳媒訪問時說:「想到 AI 說想到台灣」。台灣的科技產業地位,已走到一個新階段!

    Apple 受到最大挑戰

    相反,在 AI 洪流席卷的時勢下,以往在科技產業鏈上舉足輕重的 Apple,在 AI 應用發展上,明顯落後於 Microsoft 和 Google,前者有 Copilot+ PC 主導 PC 產業,後者有 Android 手機結合不同的 AI 應用功能,自動化、多語言即時翻譯、AI 相片後製處理都是有智能手機常用而又相當實用的功能。用過了有 AI 功能的 Android 14 智能手機,再對比 iPhone 15,就會明白 Apple 的 iOS 17 的缺點⋯⋯悶蛋、無新意,也沒有方便的 AI 功能。較佳的就只有更強的保安能力和 Apple 生態鏈的互連能力。不過絕對可以肯定的是,Apple 在去年推出 iOS 17 和 MacOS Sonoma 時,仍未真正面對 AI 應用如此爆發的情況,因此只能夠靠今年 iOS 18 和 MacOS 的升級去收復失地。筆者截稿時,還有兩日便舉行 WWDC,如果 Apple 針對 AI 應用的升級未及其他對手,未來 Apple 產品的吸引力將會大幅下降,這一點,當大家睇完本文,都可能有一個清楚的答案了。

    最新影片

   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

    相關文章